策划生成大项目 谋划发展大格局
项目建设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主要抓手,是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未来的坚实保障。
策划生成大项目 谋划发展大格局 龙岩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陈明生
项目建设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主要抓手,是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未来的坚实保障。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战役,积极策划生成一批夯基础、强产业、惠民生的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实施一批稳当前、利长远的重大工程,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市160个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战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37.9亿元,其中8~11月份完成投资208亿元、占攻坚计划178.4亿元的116.6%,全面完成全年攻坚投资计划任务。全市3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78.3亿元,占年度计划105.6%,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其中18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4.4亿元,占年度计划105.4%。全市呈报(送)谋划项目282个,总投资1038.1亿元;上会评审项目220个,总投资755.9亿元。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列入市级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库项目212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06%,总投资733.1亿元,平均投资规模3.5亿元/个。已转化落地项目128个,总投资415.2亿元,转化率60.4%;其中:开工项目51个,列入部门重点推进计划项目8个,已审批(核准、备案)项目33个,当年度签订投资合同项目36个。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策划生成项目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策划项目结构质量有待提升,上规模、上层次的生产性项目较少,资源型项目、一般性技改项目、产业链低端项目较多,信息技术、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比重较低;项目招引难度加大,与周边地区产业重合、同质化情况较为明显,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项目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特别是受疫情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产销两不旺”,部分项目出现停工停产情况。 重大项目策划生成工作,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良性滚动接续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十四五”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龙岩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五年;2023年是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压力同在。应充分结合国内外经济运行态势、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龙岩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拓宽重大项目策划生成思路渠道,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加快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一、抓住更多“天时”
要认真领会和吃透新发展阶段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刻认识、积极应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牢牢抓住“天气”以更宽视野、更高标准谋划重大项目,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新时代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契机,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持续完善线上和线下服务平台的建设,高质量打造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和生态圈。要准确系统研判我市与各合作区域在产业布局、市场需求等方面契合点,指导帮助企业准确掌握区域协作贸易规则,积极策划生成一批底子较好、适销对路的电商项目“抢滩”跨境电商市场(如日化、电子、特色农产品、宠物用品、运动器材等),借势带动我市跨境电商生态集聚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五条具体要求,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建议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省内及周边区域发展步伐(如:粤港澳大湾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等),以更深更广更高水平的对外经济合作、产业互动互补全力助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相关政策推动下,我省厦门、三明两市的石墨烯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石墨烯产学研深度对接、产业分布式发展格局。而漳平市拥有丰富的微晶石墨矿产资源,储量达522万吨以上,且品位好、含碳量高达75%以上,具有很好的石墨开采深加工价值及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开发条件。建议依托漳平丰富石墨矿资源优势,借助闽西南协作区机制探索跨区域协同招商,加快石墨烯产业、项目布局我市,以产业配套协作推动区域竞争力提升,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石墨烯产业协作体系。
二、挖掘更多“地利”
我市拥有红色、生态、客家等丰富资源,也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性城市、中国专用汽车名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等一大批高含金量的国字号城市名片。同时我市产业基础扎实,全市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227家(其中超百亿工业企业4家:紫金黄金、紫金铜业、龙岩烟草、金龙稀土);上市企业11家(8家A股上市:紫金矿业、龙净环保、龙洲股份、龙马环卫、卓越新能、赛特新材、爱迪尔珠宝、龙高股份;3家境外上市:中国龙工、新洲林化、紫金矿业),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卫东环保、欣隆环保、永强岩土、富润科技、瑞森新材、格强纶新材、天泉药业、易动力、闽雄生物、钢泓科技);百亿产业12个(有色金属、建筑业、文旅康养三大千亿产业集群;数字、机械装备、特色现代农业三个五百亿级;新材料新能源、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烟草、纺织、建材6个百亿级);百亿园区10个。 要抢抓“三大机遇”、发挥“四个优势”,重点打好革命老区牌、绿色生态牌、特色产业牌、对外开放牌、大爱龙岩牌,坚定不移大抓招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要立足龙岩自身实际,紧扣龙岩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优势,进一步梳理产业体系脉络,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资源品牌优势,着力谋划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条的优质项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整合提升文旅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致力对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5+N”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抓好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两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国内知名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精心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动力和储能为主的锂元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促进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特色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紧盯国家和省政策投资导向,聚焦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滚动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有效投资。如随着“双碳”战略加快落地实施,更严格的环保要求将对高能耗产业如有色金属上游开采等形成更大制约。建议进一步做深做细我市的金铜产业链条,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加快从高能耗粗放型转向绿色低碳集约型转变、从上游低附加值向下游高附加值转变。目前紫金矿业出产的黄金主要用于国际储备、金融交易等方面,随着疫情政策的进一步优化,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得到改善并刺激黄金消费需求,珠宝首饰产业发展将打开上升通道。建议上杭县充分吸收借鉴厦门海峡黄金珠宝产业园运营经验,依托紫金矿业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本土黄金珠宝产业培育力度,引进加工生产、检测分析、文创设计、工业旅游、直播电商等下游相关项目,打造黄金全产业链平台。
三、凝聚更多“人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更是老区山区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支持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机遇,深化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才聚龙岩”计划行动,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闽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2月19日,厦门大学“龙岩开放日”暨“龙岩市送岗引才进厦大”专场推介会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顺利举办,我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领紫金矿业、中国龙工、龙净环保、投资集团等61家企事业单位,专程到会招募邀请厦大英才到龙岩就业创业。 立足龙岩人才工作基础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市还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有关人才政策文件,优化人才分类体系,健全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构建起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全链条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集“人才引进、项目孵化、资本运作”于一体的龙岩人才发展集团,深耕“人才+资本+项目”模式,以机制创新提升闽西老区人才吸引力。同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分产业绘制“人才地图”,为产业链引才、山海协作引才、柔性引才等提供全球导航,并注重“走出去”“找上门”,精准高效引育人才,推动“岩智回归”。积极推进龙岩“人才e家”“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精准落实医疗教育等保障政策,帮助近千名人才解决安家和子女入学等问题,让广大人才真正在闽西大地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专家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5人;认定省级高层次ABC类人才422人(含省百人计划人才38人);培育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727人、民生事业类引进生397人;落地高层次人才项目45项,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光电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其中14项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3项获评“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授权专利549项。先后有154家企业在创新创业省赛、国赛获奖,年度获奖数量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市全方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通过“产业链”培育“人才链”、通过“人才链”筑牢“产业链”,不断提升我市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力、产业集聚力,如:充分发挥引进人才乘数效应优势,加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等联系,仔细梳理其所在院校及专业关联导师、团队、项目资源,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寻找契合点、策划生成相关项目,撬动更多高端智力、先进技术支援支持我市产业加快转型提升发展。
编辑:赖德炎 黄富民 监制:陈寿南 |
版权声明:来源注明是龙岩国资协会的稿件,版权归龙岩国资协会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2179人阅读